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
热线电话: 13661634797
网站首页 > 新闻资讯  公司新闻
土壤修复行业远未成熟 还有很多问途亟待解决
发布时间:2016-10-19    浏览:2073次

土壤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,也是筑牢健康人居环境的首要基础,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、生态安全和百姓民生福祉。

中国环境资源法学会副会长周珂把现在的土壤污染情况比作“管涌”,如不加以控制,未来很可能发展成为“溃堤”——爆发大面积的土壤污染,引发严重的食品安全和粮食安全问题。

众所周知,土壤污染的成因十分复杂,其中既有工业造成的点源污染,也有农业投入品滥用造成的面源污染,治理起来困难重重。湖北省环保厅曾算过一笔账,一亩受污染的耕地要达到现行的土壤质量标准,要耗时三四年,花10万元左右。如果乘以全国的受污染土地面积,这一数字将是惊人的。

从国内外土壤污染治理实践来看,土壤污染的形成非一朝一夕,问题的解决也不可能一蹴而就。其治理具有周期长、成本高、见效慢的特点,面对当前严峻的土壤环境形势,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紧迫性、长期性、艰巨性、复杂性,既要做好打攻坚战的准备,更要具备打持久战的耐心。

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土壤环境保护中心主任王夏晖研究员表示,根据欧美发达国家治理经验,污染预防、风险管控、治理修复的投入比例大致为1∶10∶100,优先保护好优质的土壤是避免后期治理与修复需要大量投入的关键。此外,重金属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难以降解,一旦进入土壤环境与各类成分紧密结合后,对土壤结构、功能的破坏是长期、持续的,即使采取治理与修复措施,也难以完全恢复原有结构和功能。因此,土壤环境治理以预防为主。

预防优于治理,并不是说治理不重要。大面积的土壤修复治理是个世界性难题,其复杂性和投入远大于空气和水。治理越难就越凸显防控的重要性。如果不切断污染源,治理污染就会事倍功半。土壤污染防治难,因其可迁移和稀释能力弱。幸运的是,土壤又与空气、水不一样,人并不直接消费。而健康的土壤本身就是个生态系统,可以降低和分散污染风险。因此单纯的土壤修复是最末端和不得已的防治方式。

按照这一思路,借鉴国际经验,尊重土壤污染防治客观规律,坚持预防为主、保护优先、风险管控,突出重点区域、行业和污染物,实施分类别、分用途、分阶段治理,严控新增污染、逐步减少存量,注重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,有力有序推进各项举措。

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,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,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。各地政府应彻底抛弃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,努力提升土壤监管能力和预防土壤污染能力,同时,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。作为与土地联系最紧密的农民来说,则需要改变现有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,不过量使用农药、化肥、地膜,对耕地进行轮作休耕,让其休养生息,从而实现污染耕地的绿色修复。

从政策、法规、技术和商业模式等各方面来看,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,比如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投入缺口巨大,国家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财政资金,远无法满足污染土壤修复需求;我国土壤修复技术尚显薄弱,在大规模开展土壤修复工程之前,有必要开展针对不同类型土壤污染的修复示范工程;产业发展并不成熟,整个产业市场目前基本上处于信息封闭化和竞争无序化的状态,产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。经过以上综合分析,认为土壤修复市场保守预测相对更加合理,即“十三五”期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总额大约可达到849亿元。

因此,土壤污染防治要久久为功,需要有全局观念,离不开政府、企业和公众的参与,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。在责任主体上,应该将“防”的主体落实在公众和用地主体上,“治”落实到修复企业和责任主体上。而无论“防”或“治”,政府都要发挥主导作用并对无法明确责任主体的历史欠账兜底。


技术支持:郑州网站建设 Copyright © 2014 上海沃农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  联系方式: 13661634797
地址:上海金山区枫泾镇环东一路88号  邮箱:shwonong@126.com